【工作动态】第二届长三角托育服务发展研修班在沪举办,托育人才培养“上海模式”辐射长三角

  • 主页 /
  • 协会动态 /
  • 协会动态

【工作动态】第二届长三角托育服务发展研修班在沪举办,托育人才培养“上海模式”辐射长三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今年3月,作为由教育部门牵头托育服务的全国唯一机制,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框架下,逐步构建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推广实践各级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成果经验,持续提升保教质量。”11月,《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托育服务地方立法的实践探索,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难题。

2022年11月18-19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持,上海开放大学主办,上海市托育服务指导中心、上海市托幼协会、上海市人口早期发展协会协办的“幼有善育,我们在行动——第二届长三角托育服务发展研修班”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的政府、高校、业内专家及行业代表,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交流托育人才培养、托育服务体系发展和托育行业创新成果展示。


10.png

此次研修班是自去年11月上海开放大学提出搭建长三角托育服务平台的愿景后迈出的实质性一步。仅在第一天主旨报告中就有1.58万人次参与学习。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贾炜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发出“推进长三角地区托育人员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倡议,未来在长三角地区托育队伍建设中,开放大学将着力发挥龙头牵引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托育从业队伍建设培训课程的一体化、培训标准的一体化和培训成果认定的一体化。
11.png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贾炜开幕致辞

12.png
上海市教育委员副主任会杨振峰开幕致辞

上海市教育委员副主任会杨振峰介绍了当前上海托育服务的基本情况,并提议长三角地区从提高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幼有所育的公益性、从业人员的专业度和科学育儿的精准度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探索。

13.png
上海市教委托幼工作处副处长王纾然作主旨报告

上海市教委托幼工作处副处长王纾然从定规划、增资源、推普惠、保投入、重质量、广参与、助家庭、开新路八个方面介绍了托幼处近期的相关工作;上海市卫健委人口家庭处处长樊华介绍了全国以及上海的人口形势以及相关的婴幼儿照护情况;上海市发改委人口综合处副处长陈晓英介绍了部分国家和上海市儿童友好城市的相关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洪秀敏分析了当前托育服务的政策进展和特点,以及在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时所面临的挑战;上海市人口早期发展协会会长马梅介绍了协会在人口发展研究、托育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职业标准等方面的相关工作。

14.png
上海市卫健委人口家庭处处长樊华作主旨报告

15.png
上海市发改委人口综合处副处长陈晓英作主旨报告

16.png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洪秀敏作主旨报告

17.png
上海市人口早期发展协会会长马梅作主旨报告

18日下午,由长三角地区卫健委部门相关领导与高校专家做苏浙皖托育服务经验的交流分享,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家庭处四级调研员曾山介绍了江苏省托育服务的相关工作,如培育发展社区服务型、托幼一体型、单位服务型、医育结合体、校企合作体多种服务模式;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处何琦环介绍了浙江的特色医育结合工作,构建共富型的“浙有善育”工作体系;合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家庭处主任魏玉晖从政策引导、部门协同、奖补政策、人才培养、托幼一体、综合监管等方面介绍了合肥市托育相关工作;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蔡飞教授围绕创建背景、实施举措、特色创新和实施成效几个部分,介绍了幼师生立体化师德养成体系改革与实践的经验。

19日上午,研修班围绕“托幼一体化”“托育高质量服务与课程建设”“托育人员能力养成与支持条件”“社区托育与家园共育”等主题开展交流与讨论。

此外,研修班还进行了长三角托育案例的收集,共收到来自三省一市的101篇案例,展现了长三角托育人在“体系发展、人才培养、行业创新、社区托育”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评选出的优秀案例在19日下午的研修中与大家分享。

本次研修班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顺利举行,36位专家和学者就托育政策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托育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托育行业创新成果展示等方面做了主旨报告和专题分享,共有来自三省一市的42306人次托育从业人员参与学习,积极互动,反响热烈。其中50.62%来自于上海,27.04%来自于江苏,18.02%来自于浙江,另外4.32%来自于北京、安徽等地。